荥阳开荒排行榜,铁炉的由来全程干货


铁炉的名称来历与冶铁有关据史载: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决定将煮盐、冶铁和铸币归官营,并在全国设置铁官49处相传,河南郡官办冶铁除在古荥阳县城西门外建大型冶铁作坊外,还在今铁炉村至百炉屯一带建了一百座冶铁炉,使该地区成为一处规模巨大的冶铁中心。

220年,汉王朝覆灭,该冶铁中心毁于战火,百炉倒坍,荒凉不堪幸存下来的冶铁工人为了生活,只得在作坊废墟上清除垃圾,开荒种地,定居下来,人口繁衍,形成村庄为了缅怀鼎盛时期百炉通红的冶铁盛况,村民决定取“铁炉”为村名。

意为冶铁工人在此屯田生息揭开铁炉镇神秘的面纱揭开铁炉镇神秘的面纱韩拜生铁炉坡位于天水市秦州区西部,地处耤河一级支流金家河河谷,距天水市不到30公里,曾为铁炉乡乡政府所在地,地理位置十分独特铁炉北与关子毗邻,南与秦岭、杨家寺接壤,是南通西礼,北达伏羌的交通古道,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出土文物判断,新石器时代开始,铁炉坡周边就有人类活动,但从现存古树名木来看,铁炉坡历史可追溯到东汉时期,在铁炉坡村东云台观中,至今尚存1800年古槐、古柏各一棵,加上当街、泰山庙、云台观中1600年~300年古柏、古槐,总计多达12棵,从文物部门挂牌古树可知,从东汉至清朝年间,铁炉坡、云台观、泰山庙就已是秦州西部的一方名胜,千年古树的扎堆出现,也无不诉说着铁炉的古老苍桑。

“铁炉”得名定然与冶铁有关,但得名于何代,冶铁起于何时,炼铁遗址何在?问及乡人,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这一历史谜团困扰了乡民好几千年,为了揭开这千古之谜,我做了大量考证,现将自己的考辨结果与诸位乡亲、同仁一起分享。

一、铁炉村得名缘由《秦城区区志》记载:“传说铁炉西南角有一山,含有铁矿石,名铁山,清朝同治年间曾安炉炼铁,故名铁炉坡”其实,区志所述铁山即盘龙山,也称铁堂山,宋元明清多部方志都有记载,充分说明,铁炉坡冶铁及得名历史要远远早于清代,并非清朝同治年间,下面,我从实地考查和文献查证两方面对铁炉的得名的缘由一一分述。

我本是铁炉村土著,对村里一草一木耳熟能详,但对村名来历也有所困惑,铁炉坡、前曳山、后曳山等神奇的地名让我思潮起伏,每当经过铁山脚下,我常常驻足观望,也许是诚心所至吧,前曳山、后曳山采矿遗迹在我的脑海中愈发明晰,始悟“曳”应是“冶”之误读,前曳山、后曳山应称作前冶山、后冶山,“冶”字说明铁堂山(盘龙山)应是古代冶铁旧址,并且冶铁遗址不仅一处,为了证实我的猜想,我对铁山周边环境做了仔细调查,经过多次观察发现,盘龙山南坡绝大多数地方的岩石与对面枣树坡、那坡山一带的岩石质地相似,全为红色页岩,而盘龙山南坡石灰窑、邓家石沟门两处岩石却为灰色沉积岩。

另外,乡人称这一带为前曳(yé)山、后曳(yé)山,曳在我们本地方言中有滑坡的意思,但这两处山峰全为石质山体,山顶植被茂密,绿树成荫,滑坡纯属无稽之谈我曾亲临两地探察,两地裸露岩石都有一共同特点,高处岩石为沙状、颗粒状分布,而低处岩石全呈块状堆积,且明显有由高到低滚落滞留及人工开凿的痕迹。

仔细对比还发现,两处岩石石质相同,色相一致,全呈青灰色,与普通岩石品相各异另外,两地表特征也格外引人注目,乱石百米之外芳草丛生,灌木成林,而乱石间却鲜有杂草,这一系列迹象告诉我们,灰色碎石应是后来产生的。

前冶山乱石处也称石灰窑,顾名思义,此地应为烧制石灰的古窑,我们明明知道,石灰石多为白色或棕白色,为什么此地岩石却是灰色的呢?为此,我向当地老人咨询石灰窑的由来,他们一致认为是此地是古人烧制石灰的旧址,我觉得乡民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我通过多方查证石灰石绝对是白色或棕白色的,此石与石灰石色相相差甚远,定与烧制石灰无关,为了揭开这一谜团,我通过多方求证,原来该青灰色矿石是普通铁矿石中的其中一种――菱铁矿。

现将铁矿石的性状、石色、质地列举如下:(1)磁铁矿(MagnetITe)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3O4,是Fe2O3和FeO的复合物,呈黑灰色,具有磁性(2)赤铁矿(Hematite)也是一种氧化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2O3,呈暗红色。

(3)褐铁矿(Limonite)这是含有氢氧化铁的矿石它是针铁矿,呈现土黄或棕色,多半是附存在其它铁矿石之中(4)菱铁矿(Siderite)是含有碳酸铁的矿石,主要成份为FeCO3,呈现青灰色,比重在3.8左右。

这种矿石多半含有相当多数量的钙盐和镁盐由于碳酸根在高温约800~900℃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而放出二氧化碳,所以我们多半先把这一类矿石加以焙烧之后再加入鼓风炉(5)铁的硅酸盐矿(Silicate Iron)此类矿石是一种复合盐,没有一定的化学式,成份的变化很大,一般呈现深绿色,含铁成份很低,是一种较差的铁矿石。

(6)硫化铁矿(Sulphide iron)这种矿石含有FeS2,含Fe只有46.6%而S的含量达到53.4%呈现灰黄色”通过上述对比论证,铁炉得名确与冶铁有关,前冶山、后冶山乱石处便是古人冶铁旧址二、铁炉坡得名时间及得名原因

《大清一统志·卷二百一十》记载:“在天水县东五里有石笋,青翠长者至丈余,小者可以为砺,旧志有盘龙山,在州西七十里,山有铁炉坡即铁堂峡也,其峡四山环抱,中为铁堂庄,又西五里曰半坡山,又西稍南五里曰中峪山,其下为横河。

刑马山在州西九十里,接清水县界,山多林木,路可行车迤南为固城山,耤水出焉又六十里经小落门接宁远界州志曰,山深䆳连互洮岷,中为大南峪,其水皆东北流入于耤”从上述地名、地域可辨,古志所述铁堂庄、铁堂峡正是铁炉坡旧称,并且沿铁炉坡西行,过半坡山(大屲山)、大南峪(南峪村)、刑马山之后,再走六十里可至小落门,此段路程山多林木,路可行车,还与清水县毗邻。

哪么,刑马山、小落门为何地呢?《秦州直隶新志》、《天水县志》等多部志书记载,刑马山即金家河发源地白坚石梁一带,俗称小山峪,位于礼县固城与秦州南沟村交界处,而小落门是现今武山县落门镇从而可知,寨柯、南沟以北甘谷古坡乡在古代某一时段曾为清水县辖域,经铁炉坡――南沟村――景墩峡谷可达武山县落门镇,此地是古代某一时期西去洮岷、武山的官方大道。

不过,届时铁炉坡隶属于天水县而不属于清水县因此,弄清甘谷、铁炉归属清水县、天水县的具体历史朝代,铁炉坡得名时间也就迎刃而解《大明一统志》记载:“伏羌县,……宋初为伏羌寨,属清水县,后为伏羌城,属秦州,金废为寨,元复升为伏羌县,本朝因之编戶一十二里。

”从明志记载可以看出,北宋初年,甘谷称为伏羌寨,属清水县辖地,从而可知,《大清一统志》对铁炉坡周边环境的记载最迟应始于北宋初年,并且,北宋初年,铁炉村就叫铁炉坡、铁堂庄那么,志书所述天水县又立于何朝何代,铁炉坡得名是不是北宋初年呢?。

《五代会要》云: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二月,秦州奏:“见管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有十一镇,征科并系镇将今请以归化、恕水、五龙、黄土四镇,就归化镇复置旧陇城县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就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

其白石、大泽、良恭三镇,割属长道县,从之”志书告诉我们,五代时期,秦州有成纪县、长道县、清水县三县,后来又增设了天水县,而天水县辖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可见,五代后唐时期清水县业已存在,并且立县时间要早于后唐新建之天水县,从而可知,志书所描绘的是五代时期铁炉坡的地理状况,届时铁炉坡属于天水县辖地。

因此,经过上面一系列推理,铁炉坡得名暂时可以定位于五代后唐,并且从志书详细记述铁炉坡周边状况而言,铁炉坡是秦州西部的文化经济中心,五代时期铁务镇应该与铁炉坡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当然,这仅仅是猜测,我们不妨先从天水县历史查起。

《舆地广记》曰:天水县,汉上邽县地,属陇西郡,唐时陷吐蕃,后收复,置天水县,属秦州,后废五代唐长兴三年(932)复置,移治今天水市西南九十里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改属成州嘉定元年(1208)于此置天水军,九年(1216)复还旧治。

元初省入成州《通志》云:天水故城,在(秦)州西南七十里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二月置,属秦州故址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天水县西南之天水镇上述志书说明五代天水县县址即当今秦州区小天水,所辖区域,包括今秦州区西部、西南部一带。

并且查阅志书还发现,天水县下辖五镇除过赤砂、夕阳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外,其余三镇记述都比较简略只有《秦城区区志》说:“南台、铁务、染坊在秦城区西南,存在时间为五代至宋代两朝”秦城区西南也即现今秦州区西南,也就是说,以上五镇都在现在秦州区辖区之内,位置在秦州区西南一带,五镇得名时间都在五代后唐时期,我们先不谈南台、铁务、染坊等五镇的具体位置,一起来看看现今秦州区西南有哪些乡镇,在所有乡镇中到底哪一个乡镇与“铁务镇”有关。

我们先从天水市算起,由东到西,秦州区西南有天水、牡丹、齐寿、娘娘坝、店镇、华歧、平南、秦岭、杨家寺、铁炉等十个乡镇,而铁炉乡于2003年扯乡并镇后归属于藉口镇,在这十个乡镇中,唯有铁炉产铁、冶铁,以铁作为地名、山名、村名,并且自唐末、宋、元以来,在秦州范围内,以“铁”命名且延续至今的村镇除过铁炉坡以外再无二处,所以,结合后唐时期铁炉坡文化经济状况,铁炉坡应是铁务镇镇址,就像铁炉村为原铁炉乡乡政府驻地一样。

铁务,言下之意,是管理开采、冶炼等铁冶事务的机构部门为了进一步佐证推理的正确性,我们再来看看赤砂镇与铁务镇的位置关系三、铁务镇的具体位置《五代会要》记载,后唐时期,当朝政府接受秦州建议,在赤砂镇另置天水县,将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划归天水县管辖。

前面我们做了大量论述,天水县所治赤砂镇即今秦州区西南之天水镇,那么,铁务、夕阳、染房、南台四镇定在赤砂镇周边,下面我们逐一定位①染房镇《新五代史》记载:“后梁贞明元年,蜀将王宗绾败李茂贞秦州兵于金沙谷,并乘胜趋秦州,至上染坊,秦州迎降。

”《方舆胜览》云:“上染坊,旧《志》云在州南(天水市)三十二里宋嘉定十一年,利州统制王逸复大散关及皂郊堡,进攻秦州,至赤谷口赤谷在州西南七里,有赤谷川”两部志书记载都太过笼统,没有说明上染房与秦州城、皂郊堡、赤谷、赤谷川之间的关系,只记述了战事发生的经过。

但细辨之下,两朝的史书都说明同一个问题,上染房在五代、南宋时期就已是秦州南部的边防重镇,王逸收复皂郊堡的进攻路线是经皂郊堡――赤谷川――赤谷口,然后威胁秦州,我们先从秦州开始逆向推溯,秦州即现今天水市,赤谷即现在南沟河,因为,早在唐代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在寓居秦州期间,就留下了《赤谷西崦人家》、《赤谷》和《发秦州》等记载秦州山川风物的诗作。

那么赤谷川当指南沟河一带平川,而皂郊堡现称曹操堡,位于皂郊镇政府西南约1公里的堡子山山顶,既然皂郊堡与上染房有一定的历史渊源,上染房应在皂郊堡附近,《方舆胜览》记载上染坊在州南(天水市)三十二里处,我们以天水市我起点向南推进三十二里,“三十二里处”正好是秦州区皂郊镇镇政府所在地。

《秦城区区志》记载: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皂郊镇位于秦州区南部,东接北道区甘泉、二十里铺两乡,南连齐寿乡,距秦州区15公里这也和上述“赤谷”、“赤谷川”相吻合, 根据皂郊堡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村镇的历史状况分析,皂郊镇当是五代时期的染房镇,皂郊堡为染房镇的边防堡垒。

虽然实地考察与史书记载相差二里之遥,但也符合古代记里规则,因为古代所记里程都略大于现代②夕阳镇弄清了赤砂镇、染房镇的来龙去脉之后,我们再来看看夕阳镇的具体位置《东晋十六国春秋》记载:东晋元兴二年(403年)五月,臣服于后秦的乞伏乾归奉命攻打仇池,在天水市南打败杨盛的将领苻帛,并占领了皮氏堡(天水市南)之后,又挥师北上,穿过藉河川道翻越上邽北山,顺利攻克西阳堡(今麦积区新阳镇),打败了杨盛将领杨玉。

《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秦州之夕阳镇(新阳镇)属古伏羌县地,地处西北,接大薮,材质所出,连山谷,多大木”天水学者毕之航在《杜甫与三阳川》一文中考证,郦道元《水经注》所谓的“新阳(川)”,在《宋史》、《宋会要》及当地碑文中都写作“夕阳(镇)”,究其原因与新阳人方言口语有关,夕阳镇、新阳镇不过是一音之转。

所以,东晋西阳堡,即北魏新阳镇,后唐夕阳镇,因为西阳堡位置在邽山北部,与北魏新阳镇,后唐夕阳镇所描述地理状况刚好吻合,也与志书所载北宋丞相赵普借渭水之便运输巨木事实相付,所以,夕阳镇即现在新阳镇,并非《天水市志》所言关子镇,也非《秦城区区志》所言耤口镇。

③铁务镇、南台镇从以上三地建镇的地域范围及地域条件来看,三镇都处在古代的交通要塞,赤砂、染房控扼正南,夕阳捍卫西北,既然秦州扼守正东,那么州西、州西南防卫空缺之处,当为南台、铁务二镇的确切位置,由于方志记载的缺失及地名的变化,南台、铁务二镇无法考辨,但从《秦城区区志》记载及字面意思分析,南台当为秦州区南部、西南牡丹、华歧或者更南红河一带,而铁务镇应是州西七十里之铁炉坡,这也与《大清一统志》关于天水县、清水县记载相一致。

从而可证,铁炉坡即铁务镇所在地,并且《大清一统志》应该承袭唐末、五代旧志而来,由于历史久远,此志业已遗失,也不知为何代所立,何人所著,已成为千古之谜四、铁务镇的历史成因《旧五代史》卷43《唐·明宗纪》记载:“(长兴三年公元932年)二月,······秦州奏:‘州界三县之外,别有一十一镇人户,系镇将征科,欲将其便,宜复置陇城、天水二县以隶之。

’诏从之”志书所载“征科”即征收赋税之意“镇将征科”的史实给我们透露了这样一个历史信息,后唐于成纪、清水、长道三县之外另置天水、陇城二县的原因是为势所迫,因为在本属秦州辖地之外,有游离于成纪、清水、长道三县无法掌控的一十一镇存在,这些军镇名义上属于秦州,实由镇将直接统摄,他们各自为政,征收赋税,鱼肉百姓。

所谓军镇,其实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产物《旧唐书》、《新唐书》记载,镇将的形成始于唐代,《唐代镇将系考》介绍 ,从唐懿宗(859-873)时起,军贼盗匪充斥山野,人民为了自保,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自卫团,推举当地土豪为团长,保卫家乡。

藩镇或刺史授给这些团长以军职,大者任命为刺史,小者任命为镇将,在承认他们有统率自卫团的权力的同时,还把他们置于自己的嫡系部队之下进入五代,由于列国分立,骚乱逐个平息,天下回复稳定,可是这些军镇依然存在,他们拥兵自重,拥有数乡数村,纵横十数华里以至数十华里的。

《新唐书》卷40《地理志》陇右道秦州条记载,盛唐时期,秦州所管县制除长道、成纪、清水三县外,还有上邽、伏羌、陇城三县,共六县而安史之乱过后,唐代中晚期,上邽、伏羌、陇城三县彻底消亡,全都分裂为镇,上邽县被铁务、夕阳、赤砂、染房、南台五镇分割, 五代后唐时期,以上五镇才归辖于天水县,自然铁炉坡也在天水县辖域之内,这也是《大清一统志》所载铁炉坡被辖于天水县的根本原因。

《唐代镇将系考》还记载,在唐代后期,各地镇将在所属辖地不但拥兵自重,还有捕盗、狱讼、徵科、民政以至婚田等各项特权,镇名义上虽属县辖治,但凌驾于县丞之上,他们依附藩镇,实为国中小国他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除了横征暴敛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之外,定然要扩充自己的军事实力,因此,兵器的生产、维修成为便成为遏制镇将势力扩张的决定因素,可偏偏历朝历代,盐铁属于政府专卖 ,尤其关系到国防大计的铁冶生产,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对象 ,它是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最不稳定因素,但在藩镇割据的唐末至五代时期,国家名存实亡,已无力于操控大局,盐铁便成为各藩镇扩充实力,相互掠夺的重要物资,因此,在秦州范围内唯一产铁的铁炉坡自然成为地方军阀猎取的对象,于是“铁务”机构随机而生,铁务镇也自然产生,加之铁炉坡特殊的地理位置,三山夹两河(竹岭、大衣山、大寒岭,金家河、藉河)的特殊格局,铁炉坡成为控扼西礼、伏羌,守护秦州的门户。

铁炉坡的经济、文化、军事地位也自然而然得到提升,铁炉坡便成为秦州西部经济文化的中心,建镇自当必然这一历史现象从铁炉坡现存文物古迹也可见一般位于铁炉坡青云山山腰的泰山庙门前有两棵树龄达1200年的古柏,其年代正好与唐代历史吻合,充分说明,远在唐代中晚期,铁炉坡不只是群雄逐鹿的赛马场,道教文化业已繁荣昌盛。

五、铁冶镇的历史成因五代以后,铁务镇不见经传,又出现了铁冶镇,实际上,铁务镇即铁冶镇的前身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建立了北宋北宋一统中原,于秦州再建成纪县,治天水市秦州区其辖域范围主要包括秦安、麦积、甘谷部分地方及现今秦州区北部及藉河川道,而藉河以南及西南部一带仍属宋代天水县。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秦州条中记载:“州西七十里二乡,铁冶、艾蒿、米谷三镇,有龙马泉 ”不辩自明,此处“州”当指秦州,州西七十里,即指铁炉坡,因为《元统志》、《大明一统志》、《嘉庆地方志》、《大清一统志》及清朝前期志书皆云:“铁堂峡,一名盘龙山。

在今甘肃天水市西七十里铁炉坡”,说明宋代铁冶镇,唐末、五代之铁务镇,铁炉坡本同为一地,也间接说明,宋代仍沿袭五代建制,县域范围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并且北宋初年,铁炉坡还有乡级建制,铁冶镇只是乡下所辖镇级单位,不过那时铁冶镇是不是也称铁冶乡就不得而知。

细查志书还发现,在宋代,原五代时期天水县所辖五镇中赤砂、染房、南台三镇业已退出历史舞台,原天水县下辖五镇之中只剩铁务一镇,并且,宋代将铁务镇改为铁冶镇,在铁冶镇之外又新立艾蒿、米谷二镇,志书虽未提及赤砂镇,但也没有注述县址的变化,说明天水县县治仍在现今小天水,也间接说明赤砂镇、染房、南台割据势力已彻底消灭,割据势力只偏安于县西米谷、艾蒿、铁冶三镇。

《方舆胜览》记载:“花石屏,在艾蒿下镇峡中,有石,青质黑理,其纹有松柏、人物、溪、桥、水、石、山、林、楼、屋、日、月之状,可为屏”花石屏及现今礼县红河镇花石村,距铁炉坡四十多里,与铁炉坡仅一山之隔,山南为横河,山北为金家河。

“花石屏,在艾蒿下镇峡中”说明宋代曾将艾蒿镇分为上下两镇,花石村属艾蒿下镇,其下辖红河镇、杨家寺周边一带,其方位在秦州西南,与铁冶镇毗邻《方舆胜览》云:“米谷山,去天水县四十里去成州百余里唐宝应吐蕃防天水邑人保聚于此山。

”《元丰九域志》曰:“天水,州西七十里,有二乡,铁冶、艾蒿、米谷三镇,有龙马泉”考查铁冶、艾蒿二镇辖域内,根本没有“龙马泉”之说,龙马泉定当在米谷镇辖域内,搞清楚龙马泉的具体位置,米谷镇历史之谜才会大白天下,那么,龙马泉到底为何地呢?《开山图》曰:“陇西神马山(古嶓冢)之旁,昔人于此地得马头骨,长三尺,因地名,为马头,有渊池,龙马所生。

即是水也其水西流谓之马池川,又西流入西汉水”志书所云嶓冢山即齐寿镇齐寿山,从而说明米谷镇应是现今秦州区齐寿乡一带对照三镇,艾蒿、米谷、铁冶三镇辖现今秦州区西南齐寿、华歧、牡丹、店镇、秦岭、杨家寺、以及礼县红河一带,由于证据不足,三镇具体界限不能一一列举,但铁冶镇辖域应包括秦岭、关子、铁炉、藉口、杨家寺以北部分地方。

至于铁冶镇消亡时间,应是南宋末年秦州沦陷于西夏之时总之,志书记载告诉我们,铁炉坡是唐中晚期之铁务镇、北宋铁冶镇,自唐朝中晚期开始,铁炉坡之名已见志端为了进一步说明方志记载的真实性、准确性,现将自己的实地考察结果与《大清一统志》记述对比如下:。

《大清一统志》所云:铁堂庄西五里为半坡山,半坡山即现之大屲山,山之北坡为半坡村,现属藉口镇钟峪山即秦岭乡钟峪村,也称钟峪里,在铁炉村南十五里处《直隶秦州志》云:钟峪山,在铁堂峡南五里,其实沿山路行走要多于五里,约十五里左右。

刑马山,古志旧称,现名白坚石梁,俗称小山峪,在铁炉村西南五十里处,是铁炉乡南沟村与礼县固城乡两乡之界山,也是天水与陇南市礼县的分界线,也即《水经注》所云:“竹岭水,水出南山竹岭,二源同泻,东北入藉水”所言之地,二源指发源于寨柯村水泉湾的南支及发源于小山峪的北支,二水于寨柯小学前汇合,流经埂子、王家河合南峪水继续东流,最后归于藉河。

南峪水,因源于金家河南山大南峪一带而得名,大南峪现称南峪村,原为铁炉乡下辖自然村,由裴家山、郑家沟、左家沟、赵家山四个自然村组成,山间众流积水成溪,流经南峪沟壑,于王家河村东汇入金家河,属金家河二级支流。

金家河继续东流,经上磨村(现今上磨水库所在地)、铁炉村合铁堂峡水(坝沟河水又称小河子)、缑家河坝、赵家石沟水、崔家沟水、放牛峪水、于藉口镇五十铺村与藉河相汇,自西而东,金家河共有水泉湾、南沟、干沟、三条沟、二条沟、冷家沟、张儿家沟河、大南峪、坟沟河、北具湾沟河、石狮沟门、铁炉坡沟河(铁堂峡水)、缑家河坝、赤沟、赵家石沟、杨家沟、放牛沟、崔家沟等十八条支流。

《直隶秦州新志》记载:“藉水,其水自刑马山发源,经铁炉口,夕阳川,关子水注之”由此可知,金家河与铁堂峡水交汇处为铁炉口,铁炉村以东缑家庄,楯子滩,吴家崖,崔家磨,杨家湾,史家沟,董家崖,郑集寨,至五十铺(夕阳口)一带川区称夕阳川,而藉河称关子水。

志书所言固城山即礼县固城乡一带山梁,指向太过笼统,具体位置有待考证,沿藉口镇南沟村西行十多里即进入甘谷、武山、固城境界,此处山峰耸峙,即古志所称谓的朱圉山是也经上述实地考证,方志记述详实,略无缺漏铁堂峡、铁堂庄两存之也非谬传,铁堂峡得名有史有据,铁炉坡也称铁堂庄,而铁炉村以“铁”命名始于唐代,为五代“铁务镇”、宋代“铁冶镇”,自唐朝中晚期开始直至清朝末年铁炉村一直称铁炉坡。

北京老中医排名妇科,妇科专家排名前十名学会了吗
上一篇 2023年05月24日
梧州八大景区排名,梧州十大景区干货满满
下一篇 2023年05月24日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用户贡献,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8567621@qq.com举报。一旦查实,本站将立即删除相关内容。

本文链接:荥阳开荒排行榜,铁炉的由来全程干货https://www.fjlyyg.com/tianxia/355.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